496548
post:496548

从“育珠”到“育人”,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有一位“珍珠大王”


2020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,自改革开放以来,顶山居民因地制宜,努力探索发展之路,带领大家奔小康。今天,小顶带您回溯过往,看看顶山的小康之路!

2020年的元旦,南京顶山街道金汤街社区上演了一场别样的民乐表演,表演者中最大的年过八旬,最年轻的也已年过花甲之年。

 吹着葫芦丝的周波算是当中的“中年人”,这是他第一次“登台”,六十几岁的老人,精神矍铄。笑起来时,黝黑刚毅的脸庞上,露出一道道“沟壑”,更显意气风发。台上的他,仿佛重回40年前的那个元旦。

用句时髦的话讲,那是他的“高光时刻”:登上1980年元旦《南京日报》头版头条,被称为“农民之最”。

老顶山人都称周波为“珍珠大王”,养蚌育珠技术精湛,培养爱徒遍布全国。在顶山经济发展史上,一定少不了这位“珍珠大王”,带领这一方百姓育出的一颗颗“明珠”的故事。

“顶山收留了我,我要让这里富起来”

时光拨回45年前,带着养蚌技术来到人生地不熟的顶山,刚过而立之年的周波是有些迷茫的。“我找到生产队,介绍我的养蚌技术,没想到,他们一下就接受了,这里的人淳朴得很。”周波说。

就这样,1975年,周波白手起家,在当时的顶山镇北圩村生产队的支持下,创办了北圩村珍珠养殖场。

 “养殖场位置就在今天的珍珠雅苑小区附近。”周波回忆,建场初期,珍珠场只有1公顷水面,带上周波一共3名职工。周波每月分文不取,其他两人也是只领取微薄的生活费。

“顶山收留了我,我必须干出点样子,让这里富起来!”抱着这样的信念,周波开始了自己的育珠事业。

 根据自己育珠的实际经验和全国淡水育珠的情况,周波意识到,必须改革传统养殖技术,才能真正育出属于顶山自己的“明珠”。于是,他把快速育珠作为突破口,积极筹建科研攻关小组,攻关养蚌育珠一系列难题,最终,自繁自育出高质量的珍珠。1987年,养殖场终于成了初具规模的珍珠养殖中心。

 从1975年初创业到1987年,养殖场从3人发展为71人,固定资产达80万元,在外联营投资100多万元,为村里创收累积1000多万元。周波的确在顶山干出了样子,老百姓相信了“养珍珠的确能致富”。

“我不单干,我就拿工资”

两次获得南京市劳动模范,四次获得江苏省劳动模范,并曾获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。“能干!能吃苦!”这是顶山人给周波这位劳模的评价,虽简单却有力。

 再回到1980年的那个元旦,这位朴实、干练的老人,何以被称为“农民之最”?“在1980年,一年能拿2900块的工资,可不是‘农民之最’嘛。”周波笑言。

比起靠养珍珠在顶山制造的财富,周波的这个“最”只能说是寥寥。周波的养殖技术很快流传开来,在他的带动下,不少村民自主创业,干起了自己的养殖场,做得好的年收入已过六位数。

还是那句话,顶山收留了我,这是一份信任,我不能辜负。”在周波眼里,能让生活过得宽裕已足够,在周波心里,养蚌育珠是自己要为顶山干的一份事业,

不是挣钱工具。

1980年,北圩村的人均收入188元,到1985年,就到了1040元,翻了两番还要多,当地村民无比庆幸他们当初留住了周波。他们说:“没有党的领导和政策,我们富不了,没有周波,我们不会富得这么快。”

“要做事业,先要培养人”

要想带领全村致富,把事业做大,必须培养人才。1981年, 40位幸运的年轻人成为了周波的首批爱徒。这40名年轻人是村里选拔出的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,经培训后,他们成为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养殖场职工。

“光靠我的技术,还是太落后,他们要学的是更先进的技术。”周波说。在这种理念下,以养殖场为培训基地,周波聘请省内外水产养殖专家、学者到场授课,先后培训珍珠生产骨干200多人次。

手术蚌的成活率达到98%,珍珠产量提高20%,优质珠率从4%提高到35%……一个个鲜活的增长数字,印证了周波“育人大计”的成功。

在周波的带领下,当时的浦口区5个乡镇都发展起河蚌养珠。他发起成立浦口区育珠协会,协会也是新的培训基地,周波在其中提供信息、交流经验、指导实践。

周波的个人随之名气大增,被人们誉为“育珠能手”“珍珠大王”。“1982年,区里让他转干,他回家来说服我,说不能忘了刚到顶山的初心。”周老的爱人默默在背后支持他多年,没有人比周波的爱人更懂他的这份“初心”。直到1989年,年轻的新场长上任,周波已扑在顶山的珍珠事业上整整22年。

每每提起与乡亲们一起奋斗的珍珠事业,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眼里都会散发出珍珠般晶莹的光亮。

“顶山大变样了,我刚来时,一半都是草地呢,现在是江北新区核心区,养殖场虽然没了,但我知道只要顶山人那股奋斗的劲儿在,这颗‘明珠’就会越来越亮。”周波坚定地说。

 C:\Users\Administrator\Desktop\637305807165916610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