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建设是社区发展的灵魂,秦淮区朝天宫街道以微地名牌、微博物馆、微文化街区、微人文景观、微媒体等“五微文化”为载体,实施了“文化滴灌”工程。
近日,朝天宫街道评事街社区做足了辖区的“桥文化”:笪(da)桥,他们查阅史料做创意,让这座桥更有诗意。李清照、范纯仁、张孝祥、杨万里、汪赢、汪胶等诗人、词人,或居之此或写之此,如今笪桥、笪桥周边,文化滴灌工程处处彰显,欢迎你来欣赏。
笪桥,不管你有过怎样的风雨沧桑,我永远会陪你走过一段心历路程。你横跨金陵城内第一条人工运河上,你的名字不一般,名杨烈桥,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为什么起这个名字。就如鸽子桥始名为“孝义桥”,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其本义。杨烈非人名,南北朝时期的武将官职,有点开国大将的味道,如晋元帝时曾拜周昉为杨烈将军。杨烈桥名,现能查到的史料为《南史》。书中曾记载:“表武帝为瓛立馆,以杨烈桥故主第给之,生徒皆贺。“ 南齐大儒刘瓛坚决不肯去住,只是请求齐武帝把这处上等的府第下召作为讲堂。为什么刘瓛坚持要把”故主第“改作讲堂而不愿作为其府第,可能出于一个重要原因。前一个朝代南朝宋,杨烈桥是上至皇帝下至平民,都乐于前往观斗鸡斗鸭之处。如南朝刘宋时,太子舍人王僧达因病休假,到杨列桥观斗鸭,不理政事。杨烈桥何时更名为太平桥,说不清楚。但是到了唐代晚期,这座桥称太平桥,是有确切记载。这就要说到颜真卿,现今大家一提颜真卿就说他是大书法家,这不错,其实颜真卿还是唐代名臣。由于他平定安禄山叛乱中所建立的卓越战功,公元759年6月,颜真卿调任浙西节度使兼升州(今南京)刺史。此时安史之乱虽尚未平复,但长安、洛阳两京也已收复,为此颜真卿上书唐肃宗,
请求设置放生池,以示皇帝贤明睿智、英明神武且广播慈爱。颜真卿在《天下放生池碑铭序》一文中称:“始于洋州之兴道洎山南、剑南、黔中、荆南、岭南、江西、浙西诸道讫于升州之江宁秦淮太平桥。临江带郭,上下五里,各置放生池,凡八十一所。”这八十一处放生池,清清楚楚标明最后一处在太平桥即今笪桥。到了北宋,茅山上清派二十六代宗师笪淨重建此桥,人们为感谢他,称此桥为笪桥。明代因笪桥北侧建有一个大牌坊时称“钦化坊”,大家又称笪桥为“钦化桥”,笪桥、钦化桥两者混用。不过史料上称笪桥居多,并且一直沿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