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的百灵岛,翩翩然的少女,三千青丝绾起云髻,眉心一点朱砂,腰间青色宫涤,浅色的流苏随意的落下,绰约的身姿娉婷拿着手机自拍,咔,穿越?别疑惑,你确实身在现代,这是我们锁金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汉服文化讲座,3月3日下午举办的这次讲座吸引了不少同袍。“同袍?同袍是什么意思?”且听金陵汉服文化协会会长贾蓓敏老师娓娓道来。
老师从“华夏”二字引入直点主题,“有服章之美谓之华,有礼仪之大故称夏”,汉服中蕴含的我们民族的血液、筋骨、灵魂、气魄,才是我们复兴汉服的真正原因。带着这个主旨,讲座分为五个部分。第一部分,什么是汉服——从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到明朝末期这近五千多年历史中,汉族(先秦称华夏)主体人群所穿着服饰。是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、具有明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。第二部分,汉服的历史——黄帝时代冕冠出现,服饰制度开始形成;夏商冠服制度初步建立;西周逐渐完备;东周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开始出现不同;东周出现了深衣,冠服制被纳入了“礼治”的范围,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,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。
第三部分,汉服的种类——上衣下裳(衣裳制) 、衣裳相连(深衣制)、通裁制、衣裤制、各种罩衫单衣、戎装部分。第四部分,汉服的兴盛到衰退到复兴——1644年,清军入关,强行在中国推行“薙发易服”令,即男子一律剃发,严禁穿汉服,一律改穿满装,导致了汉服淡出历史舞台。随后,老师详细讲解了复兴汉服的相关经过,并强调:“复兴汉服是我们现代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,重建中华礼仪的行为。在特别的日子里,传统节日和特定的场合穿着汉服可以体现血脉里传承的文化内涵。”第五部分,礼仪与服饰——这是一个现代社会,我们也是现代人,我们复兴汉服不是复古,是为了找回我们民族曾经美丽的东西,而这种美丽的东西,不止是外在的华美,而是由内而外的华美。礼的卑己尊人、礼的长幼有序,礼的严密规范,和穿着汉服所体现出来气质的融合,才构成理想华夏社会和理想华夏子孙。老师的期待简单又深情:“希望有一天,如果我们穿上民族服饰时,别人不会问我们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,这就够了。”
最后,揭秘一下什么叫“同袍”。 “同袍”一词出自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,而随着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普及,现在汉服已经逐渐复兴并发展起来,汉服爱好者互称“同袍”或者“袍子”。 他们在人多的地方举行活动,他们不少人是日复一日的日常汉服党,他们在不理解人的询问和玩笑中耐心的去解释,去宣扬。他们群体很小,但是他们顶着别人的目光身体力行去向中国、世界去宣扬汉服。所以一句“岂曰无衣,与子同袍”正是他们努力的写照。
锁金村街道社区教育中心
2019年3月3日